本报记者 沈宫石 繁荣体育事业,千斤重担众人挑 在省注册的运动员逾千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周吕鑫、吴莎、江晨阳、汤玲玲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比赛中获得50余枚奖牌,特别是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奖牌数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芜湖市不仅成为我省的体育强市,更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芜湖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理念的更新。近年来,芜湖市用发展经济的理念发展体育事业,将体育健身、体育训练、体育赛事、体育休闲和体育综合服务等体育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融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把体育自身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商品,改变了以往体育事业完全由政府投入的状况。 体育事业发展的活力在于改革创新。芜湖市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入手,撤销市体育部门所属6个二级机构,归并至芜湖市青少年体育学校,实行全员聘用制和主教练负责制,建立目标考核奖励机制,量化管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将射击、击剑、田径作为拳头项目,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市运动队,实行体教结合,使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在学校得到加强。此外,与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一方面为高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另一方面拓宽青少年运动员的出路。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这种“政府包办”的运行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新问题——有限的资金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对此,芜湖市通过引入社会资金,让运动队与企业“联姻”,走出了一条竞技体育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之路。2010年,芜湖市击剑队与安徽强盛钢构公司尝试“队企结合”,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击剑队进行场地改造、器材更新,保障训练参赛经费。破解资金难题后,击剑队“粮草”充足,士气高涨,不仅在国内重大赛事上获得多枚奖牌,还向国家队输送1人、向省专业队输送7人,被誉为“芜湖梦之队”。 壮大体育产业,面向市场求发展 今年3月28日,我省首个体育产业集团——安徽奥园体育产业集团在芜湖市挂牌成立。这是芜湖市用现代企业模式发展体育产业的又一次尝试。 在许多国家和城市,为体育赛事兴建的体育场馆,在赛后都遇到了管理、经营难题,有的甚至成为当地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省十运会最重要的体育设施——芜湖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拥有容纳4万人的主体育场、5500人的综合体育馆以及射击中心。在成功举办省十运会后,该公园也成为不小的财政“包袱”,政府每年都要投入上百万元对其进行管理维护。 2009年初,芜湖市政府将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场馆经营和管理权整体移交给市体育局,成立国有独资奥园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收自支的运行机制。公司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挖掘市场潜力,对场馆进行物业出租,吸引健身消费,举办会展、文艺演出和大型赛事。如今,在没有一分钱财政补贴的情况下,所有场馆保持正常运营,且在保证大型体育赛事需要的同时,每天向市民开放。去年,奥体公司面向市场承办的各类文体活动多达30多项,小到社区文艺晚会、业余足球比赛,大到全国乒协杯比赛、全国足协杯比赛,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实现了以场(馆)养场(馆),以商养场(馆)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芜湖市还以奥体公司为体育产业龙头,整合全市体育器材研发、生产及20余家羽毛球、200余家服装生产企业等资源,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档次,形成了以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体育训练、体育休闲和综合配套服务为主,文化会展、娱乐休闲、旅游、酒店、信息咨询及其它行业为辅的多元结构的体育产业集团。 今年,芜湖市还将投资8亿元,开工建设奥园二期工程,建设游泳跳水馆、网球中心和9.3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两轮驱动”增添动力。 推进体育社会化,政府由“办”变“管” 在体育事业发展中,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因此,芜湖市在推进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首先转变观念,把工作重点从“办”向“管”转变,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包办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活动,变“过去所有工作由政府扛”为“千斤重担众人挑”,由各单项体育协会发挥会员广泛、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社会性强的优势,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承办或主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承担起青少年和各类群体项目队的职能,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协会只进行服务、考核,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