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是一片有着优秀传统的热土,拥军优属早成为她的特性; 这是一座坚持和谐发展的城市,军民共建已融入她的血脉。 63万新郑人民用真情和爱心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鱼水恋歌。 近年来,新郑市以巩固深化河南省、郑州市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和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着力加强双拥工作的载体建设,不断完善优抚保障体系,深入拥军优抚、军民共建活动,呈现出军政团结、军民和谐的生动局面;连续五年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连续七年被命名为“郑州市双拥模范城”。驻新郑的部队官兵在他们的第二故乡,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军民共建的美丽之花,在新郑大地上处处飘香,展开了一场永不休止的“拥军爱民接力”赛。 如今,只要一踏上新郑这片土地,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拥军气息,处处都可以看到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优抚慰问“鱼水情深” “陶大爷,身体好点了吧?来,来,快坐下。八一建军节快到了,我们来看您啦。”7月27日上午,新郑市和庄镇歹庄村村民陶付元家中一片欢声笑语。满头大汗的和庄镇政府工作人员吴林春、乔伟霞、张水玲一边说话,一边从车里搬下牛奶、饮料和面包。80岁的退伍军人陶付元听到声音,连忙从凳子上站起来,招呼老伴赶快搬凳子。 和他一样陶醉在欢笑中的,还有本村的歹付臣。“当年我和俺村的付元一块儿参加抗美援朝,我比他大一岁。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多亏了政府对俺们的照顾。”歹付臣大爷意味深长地说。 每年八一前夕和春节期间,新郑市各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都满怀深情地将慰问品、慰问金发放到这些退伍军人及其家人手中,并切实帮助优抚对象解决生活、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同时,该市还专门到部队进行慰问,进一步深化了鱼水情深。2009年以来,投资550万元,新郑市对光荣院进行了异地新建,及时将539户640人困难优抚对象纳入城市低保;筹措资金70多万元,为26户重点优抚对象建房53间,为32户修缮房屋42间;为623户解决了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这一股股民拥军的热潮时时在新郑这片土地上涌动着,绘就成一幅幅鱼水情深的画面,谱写着双拥工作和谐的乐章。 营造军人“第二故乡” “大叔大爷,我们给你们送西瓜来了!”近日,在新郑市光荣院里,驻新郑的武警郑州市支队十三中队的武警官兵们让老人们乐开了花。吃着甜甜的西瓜,老人们个个喜笑颜开。而新郑市消防大队的慰问也让老人们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年,光荣院里都会有很多官兵来看望这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革命者,老人们讲过去的战争,官兵们讲现在的军队生活,其乐融融。 2009年以来,新郑市拿出922.8万元为驻军建房10909.7平方米,赠送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空调等物品150多台(件)。“部队里有各种健身器材,有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等,我们自己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觉在新郑,跟在自己的故乡没什么两样。”新郑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开展政策拥军、科技拥军、智力拥军和文化拥军,让来自焦作的消防大队队员小李感觉新郑就是自己的故乡。 驻地部队官兵把新郑当做故乡,积极参与新郑各种事务。部队先后派出50多名优秀官兵担任32所学校校外辅导员,军训学生9.1万次,军训机关干部、乡村干部3600多人次,为该市机关、企业、学校上爱国主义教育课260多场次,法制教育课180多场次……类似这样的军人把新郑当做第二故乡的故事不胜枚举,从机关到街道社区,从领导干部到群众,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军民情。 共建共享双拥新郑 民拥军,军爱民。几年来,驻新郑官兵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新郑市民携手并进,共建共享双拥新郑。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