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河柳村地处藤县最南端,是我县名副其实的‘南极村’,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人口900余户4000多人。我村是一田九山的山区,水源充足,山地肥沃,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盛产木材、松脂、玉桂、八角、原竹、沙田柚和木菇及大红菌。古谚‘道家小香港,河柳小南洋’就是我村物产丰富状况的真实写照! 但河柳村通信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产品外销,历年都有大量的农村产品由于未能及时销售而腐坏变质,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以本村拳头产品玉桂、八角为例,往年因信息不通未能及时销售,造成质量下降,市场竞争力不强,只好忍痛将产品折为常价的三至五成销售,仅这两宗产品每年就少收40万元;其他产品由于相同原因也少收不下100万元。通信不便已成为制约我村奔小康的瓶颈。” 这是2005年5月13日广西电信收到的一封感谢信的开头,来信的是广西梧州市藤县象棋镇河柳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及90名村民,电脑打印的信件长达两页半,信末盖着两个大红公章,写着呈送单位和抄送单位。抄送单位中除广西电信公司外,还包括市委、市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媒体、县四大班子等等,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信末一连串笔迹不一、排列不齐的90个人的联合签名。 信中,村委会和村民感谢梧州市电信有限公司和藤县电信分公司,本着“电信为民,服务三农”的宗旨,历尽艰辛,于2004年10月为河柳村开通程控电话,为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根据这封感人至深的感谢信,笔者采写了《“南极村”来的感谢信》一文,并刊发在《人民邮电》报上。 2006年,为拍摄农村通信建设的电视专题片,记者走进了河柳村。村干部的话语至今响彻耳畔:“有了程控电话就等于有了‘顺风耳’,农副产品流通空前顺畅,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群众的八角再也没有一斤坏掉;有了电话,信息畅通了,可以随时掌握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产品可以及时以合理的价格销售出去,再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或低价倾销了;有了电话,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跟外出打工的家人和亲朋好友通电话,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有了电话,我们再也不用翻过两座大山,走6公里的山路到相邻的留村罗鸦颈圩市去打电话了;有了电话,我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与政府更容易沟通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党群关系更密切了。党和政府、电信部门为我们办成这件大好事大实事,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故地重访看今朝 2014年11月11日,笔者决定重访“南极村”,从南宁乘坐两个小时的动车来到藤县,冒着深秋的蒙蒙细雨,记者找到了电信分公司办公室主任蒙德文,他是当年负责工程建设的网络建设维护部负责人。而当年的市场部总经理柳吉彪如今已经是中国电信藤县分公司总经理了。柳吉彪告诉记者,该村固定电话用户最多的时候超过450户,在部分特别偏远的村民小组,农户装机率超过九成;继程控电话后,2005年该村还开通了宽带;去年对接入网点宽带进行了改造,出口带宽由原来的2兆提升到了100兆,入户带宽达到4兆,部分达到8兆,目前全村的宽带用户达到70户。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一位已搬到县城居住的感谢信署名者主动赶了过来。见面才知道,他竟是当年接待过记者的村文书马木华。3年前,他从副支书位置上退休了。谈起当年的村通工程,他依然感叹:“当年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泥路,开车从县城到最偏远的村民小组要5个小时,冒着三伏天和‘秋老虎’,电信施工队不叫一声苦;我们村干部组织村民们全力支持、配合,包揽了线杆运输道路开通、消除线路障碍、运送电杆、拉钢绞线等村民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现在,从南宁到藤县的时间比以前节约了一半;从县城到河柳村也只需要一个小时。村党支部书记李柱勇说:“交通和通信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动力,是我们优先解决的问题,现在,河柳村最偏远的村庄都有了水泥路,有了电话和宽带,手机已经很普及了;当年只有电话,用电话银行进行支付和转账,现在不少村民利用宽带、智能手机在网上宣传、展示产品和网销、网购。你看我的这件衣服,到店里讲价最低800多元,网上买才500元。”村支书摆了摆身上穿的黑色夹克,“车子轮胎坏了,网购200元一个,比实体店里便宜一半。还有鞋子,在网上买的都便宜很多。网络真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家里小孩给您操作的吧?”看着约50岁左右的村支书畅聊网购兴趣盎然,记者不禁问道。“没有,没有。虽然我不会打字,但是,我可以用写字板。”村支书生怕记者看低了他,连忙辩解。 在村委会办公楼,记者看到了一间党员远程教育室。这是中国电信广西公司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合建设的、覆盖全区农村党员的远程教育系统。“我们会定期组织党员学习,也组织群众收看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村支书介绍说。 走进村民刘绍绿家的五层小楼,一进门笔者就看到两台还开着网页的电脑,在二楼的厅里堆着十几件封装好的大纸盒。村支书告诉记者,纸箱里装的是该村特产红香菇,也叫红菌,一箱干红香菇价值2万元。刘绍绿说:“今年已经收购和销售了2500公斤红菇,每公斤价格在900元至1200元之间,红香菇价格高,价格变动也频繁,有时候是一日三变,价格的微小变化就会增收或减收不少,以前信息没有这么灵通,吃了亏也不懂,现在不一样了,我随时跟踪网上价格,价高出手,价低惜售。红香菇主要卖给福建的老板,对产品的品质,他们不用来看,我都拍有照片放在QQ空间里,可以很直观地看清楚。”在刘绍绿的QQ空间里,野外生长的红香菇、采摘后的新鲜红香菇、烘干后的红香菇、包装好的红香菇,生产各个环节的照片让购买者一目了然。 村支书告诉记者,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种玉桂。玉桂全身都是宝,桂皮、桂枝不用说,连桂叶每百公斤都能卖到80元,加工出的桂油300多元一公斤。光玉桂一项,全村一年的产值就能达到几百万元。“只要外面的收购老板催货催得紧,村民就上网查询产品价格,如果外面的销售价格涨了,村民就可以及时调整收购、销售价格。” 据村支书介绍,河柳村曾经是汐止区级贫困村。四年前,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现在已经接近5000元,按照国家颁布的新标准,贫困人员也由四年前的2000人锐减到现在的不足200人。“河柳村的发展,离不开通信。”村支书说。 “南极村”的新期盼 一个村有5个篮球场、5个简易公园,设有健身器材,每家收取垃圾处理费,设置专人打扫卫生,河柳村走在了自治区推行“城乡清洁工程”的前面。站在公园的山头俯瞰村庄,楼房林立,街道上人来车往,完全是一个乡镇的架势,全无八九年前记者记忆中的情景。临别之际,村支书向记者表达了两个愿望:“我们村36个村民小组,手机信号覆盖好的有15个,信号覆盖还可以的有5个,其他约10个偏远一点的村民小组,信号覆盖很差甚至没有信号,村民要爬上山头才能用手机。很多人买了手机,只有到村部和到镇上赶集的时候才用得上。希望通信部门能够多建两个基站,解决信号盲区,让边远村落的村民用上手机,特别是让那些在外用惯手机的村民,不要一回村就‘失联’。另外,很多人都告诉我,有些地方的农村电视、电脑都合一了,节目还比我们用的小锅盖多多了,希望尽快将光纤拉到户,让我们也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真不想在信息化的今天落伍。”村支书的愿望,不正是国家村村通宽带工程的目标吗?相信不久的将来,“南极村”群众的这个愿望一定可以实现! (作者系广西电信公司员工)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