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来,媒体连续刊发了记者历时半月深入走访宁波“空巢村”的现状调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引发热议。 “空巢村”是全国性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尚且如此,中西部地区可想而知更是严峻。稿件刊发后,新华网、央广网等上百家媒体转载,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不少人还提出了众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这无疑是记者采写这组报道的初衷,让更多人了解空巢村的现状,引起各方关注,一起寻找解决良策,让势不可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少一些“悲凉”,多一些“关爱”,少一些“阵痛”,多一些“平和”。 上百家媒体转载上万名网友热议 “空巢村”调查引发广泛关注 “昨日去农村,归来泪满巾。田荒走野兔,不见种田人。青壮搓麻将,翁妪带幼孙。儿童留守多,未见爹娘亲。偶见两书生,疯狂游戏中。蓝天依旧在,碧水无处寻。父母今尤在,病痛缠枯身。杀鸡温酒忙,待我如上宾。偷拭双眼泪,强忍哽咽声……”这是一位上海网友看了本报报道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篇。看后,让人心中无比酸楚。城镇化进程中,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渐行渐远,无数人汇聚城市奔流向前,一转身想要寻找记忆中的故乡,发现早已变了模样。 空巢村调查,记者选择了浙江宁波,并不是说这里的情况最严重,而是希望通过沿海发达地区的空巢村现象,来反衬出当前中国农村空巢化的严峻程度。金报策划的这组调查报道一经刊发,引来新华网、央广网等200多家媒体转载,在网友中引发强烈共鸣,上万名网友热议该话题。不少人讲述了自己的乡村见闻,也有人对农村空巢化提出见解。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城镇化发展中的必然结果。 陕西网友“5396210409”:现在农村留守老人确实很苦,尤其是身体不好就更加困难了。老人跟子女在城市生活不习惯,回农村又孤苦伶仃。做子女的又不能回去照看,这让我们陷入两难十分痛心,老人突发疾病病逝在家都无人及时知道,想想就难受。 杭州网友“3741942452”:城市化是必由之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集约化的高效农业。 江苏无锡网友“深空灿星”:往回看,你会感到悲哀。向前看,你会感到欣喜。结束几千年的传统小户农耕经济,开创大工业化现代农业经济,消除城乡差别,铲除中国农耕意识的土壤,是中国最伟大的变革。 网友“深空灿星”:城市化是火车头,国家正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但是尾车的收容工作不容小觑。现在不要说农村留守老人,就是城市老人也难以得到儿女的照顾,因此,农村社会化商业化养老制度的推行势在必行。 江苏苏州网友“主播大叔”:地方政府可以设置一个养老互助站,把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集中供养。年轻的,身强体壮的老人可以照顾年纪大的,并给予适当的薪资。 记者调查 余姚推行农村集中养老面临资金短板 公共服务不足难保空巢老人“老有所安” 关于部分网友提出的农村社会化养老,其实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宁波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落实。 比如,余姚的居家养老工程。早在2014年,余姚鹿亭乡高山村就办起了余姚第一家村级托老所。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将原老年活动室改建成托老所,添置了16张床位,还聘请两名护理人员,为老年人做饭洗衣,提供全天候照料服务。 记者看到,托老所为新建房,比普通居民房条件要好很多,还配备了医疗室、图书室、棋牌室和放映室等,院子里还有健身器材。 “我们高山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70名,大多空守家门,无人照料。”高山村党支部书记褚吉云说,一个月收费300元,2个老人住一间房,老人在这里住,吃饭规律了,又有了伴,身体普遍好了很多。然而,目前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村里老人的需要,他们打算扩建托老所,但资金压力很大。“这个事情,真的是大好事,但资金上的投入非常大,远不是村集体可以承受的,除了当地政府支持外,我们也是到处去化缘,找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家。”褚吉云说,这个问题,真的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为现状已经非常严重。 农村居家养老面临资金短板,而偏远地区农村老人散居、公共服务缺失让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凸显。 去年下半年,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对整个浙江省的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做了一个调查,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表现出这样一组数据:生活照料服务,现在的供给率是24.9%,但需求率是69%;医疗保健服务,目前能提供的是30.8%,相反需求的是61%;家政维修服务,供给率和需求率分别是27.2%、51%;紧急救助服务的数据差距更明显,供给的是11.8%,而需求却是60.3%;康复健身服务,则为16.4%和38.6%;精神慰藉服务,供给的为10.4%,需求的达到了32%。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介绍说,目前政府和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离老人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居家养老一定要加大力度,尤其是农村地区。 专家观点 对于空巢村现象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记者采访了省内多名专家。专家是如何看待空巢村现状以及老龄化问题呢,他们又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汪居扬 宁波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博士、讲师 空巢村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 政府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空巢村”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城市位于经济发展高地,有强大的吸纳能力,使得好的资源,好的劳动力都流向了城市,而偏远的农村没有稳定的收入与工作环境,吸引不了年轻人。所以,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空巢村”是暂时性的过渡现象,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迁往城市,只是这个“暂时”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二三十年。 不仅是农村,其实城市也存在“空巢”家庭。只是因为城市人口集中,加上社会公共服务发达,使得问题看上去没那么尖锐。反观农村,分散的居住让老龄化的一些问题更加凸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子女要“反刍”老人,城市“反刍”乡村,政府“反刍”民众。政府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可以设置流动医务室、流动的民政服务,积极发动民间组织的配合。除此之外,“空巢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层面也是需要关注的一块内容。 王永太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加大投入建立农村养老服务站等 让老人“空巢”不“空心” 其实,空巢村现象在贵州、四川、云南等一些偏远山区更为严重。王永太认为,造成这一现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向城市转移,必然会留下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农民工进城买房。政策虽好,但很多在外打拼的农民工收入微薄,各种因素导致农民工进城购买的潜力并不大,很难举家迁到城里生活。201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常回家看看”首次被写入法律。 如何护佑空巢老人的孤寂心灵,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常回家看看”的层面,更应该对社会的综合养老等一系列配套机制进行反思,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拧成合力,才有可能舒缓他们的空巢之痛。目前,在一些城市逐步兴起的互助式集中养老模式,在农村完全复制难度很大,但仍可以在部分农民集中居住的社区推动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机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老年津贴、大病医保等方面养老公共投入,弥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些短板,通过政策使农村空巢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记者 郑振国 叶萌茗 朱 琳 吴依滢 摄影记者 高远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