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河北讯 2007年和2008年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和“新农保先进工作者”,2014年被评为东莲花院乡“致富标兵”……他就是东莲花院乡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殿阁,一个泥土地上翻爬滚打的汉子。1983年,在鲜红的党旗下他高举拳头,立下“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誓言。三十几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马家沟村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为村民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无声的誓言。 1998年,马殿阁被选举为东莲花院乡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以来,他不忘共产党员本色,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己任,积极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并以弘扬、发展国学文化为主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马家沟村也由原来全乡经济发展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不计得失、一心为民,甘为百姓做最无私的挖井人 马家沟村是偏远的老区村,位于东莲花院乡的东北角,位置偏僻,村民贫困,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增收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附近村庄流传着“好女不嫁马家沟”的说法。担任党支部书记后,马殿阁立志要转变马家沟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的生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水难的问题,他无数次与其他“两委”成员讨论、商议,请钻井队的技术人员多次来村勘测,经过深入分析论证,决定在村北打一口300多米深的机井。 消息一经传出,全村哗然。“打机井?开玩笑吧?得多少钱,咱们村向来都穷得叮当响,哪有那么多钱!”虽然这可以解决百姓们几百年来吃水难的问题,但是马殿阁心知肚明,村民们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按照测算,打机井需要投资25万元,这在贫困的马家沟村民眼里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 马殿阁身先士卒,自己带头拿出5000元积蓄作为筹资,在他的带动下,党员村民积极踊跃参与,共筹资6万元,但是19万的缺口依然是个不小的困难。 那段时间,他放弃了休息,把家里的农活全扔给了妻子,一心起草解决本村吃水问题的申请报告,并带着其他“两委”成员,到乡里、县里甚至市里跑资金,只要与这项工程有关的部门,他不知跑了多少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打井的资金终于申请了下来。1998年的7月,清凉的山泉水伴着老百姓们激动的泪水流进了每个村民的家中,至此困扰着马家沟村几百年的吃水难问题彻底解决了。 这十几年来,马殿阁始终坚守着他当初立下的誓言,把百姓的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带领着村“两委”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大工程。如今的马家沟村,三条水泥出村路平坦宽敞,一万平米的村内路连起了家家户户,主街道上太阳能路灯站成排,文化广场上安装着各式健身器材,两层高的办公楼给村民提供了学习、交流、娱乐的场所……这每一个变化,都凝聚了马殿阁的心血和汗水,马家沟的百姓们无不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乐善好施、扶老携幼,争做弘扬国学文化的楷模 马殿阁自幼就长在马家沟村这片土地上,几十年厚土浸染,他传承了马氏祖先好学、好德、好善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他已记不清自己掏了多少腰包,周济了多少本村村民。马海青,七十多岁,时常生病,由于儿女在外打工,无人照顾,生活不便。像马海青这样的空巢老人,马家沟有十几个,马殿阁只要有时间就去这些老人家里探望,帮着干干农活,帮忙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2008年,村里的马志宏考上了大学,但是学费却没有着落,他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3000元,资助他上大学。家里的妻儿很不理解,马殿阁每天都在为村里操劳,自己家务事很少管、自己孩子很少管,对别人家却是热心有余。而他说:“我是书记,肩上担的不仅是一个家庭,而是咱们村100多个家庭。”他想的不仅是自己要做模范,也要让马家沟人都做模范,并将这种文化软实力转化成经济效益。 他看到马家沟人自古就有读国学、爱国学的习惯,就带着两委成员专门去学习、调研,并聘请专家为马家沟规划文化产业蓝图。2010年,马家沟国学村建设工程开始正式启动,修建文化墙、建设国学堂,开国学班,建教育基地,办文化节,马家沟村被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包围着,村民们被国学文化感染着,互敬互爱成了这里唯一的感情表达方式。 如今马家沟国学村的名气闯出了迁西,闯出了唐山,每年京津唐地区,甚至周边省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不胜数,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小视。“这是我今生为马家沟村的村民及子孙后代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马殿阁谈到建国学村,总会这样自豪地说。 争先创优、奋发图强,勇做发展道路的开拓者 贫困,对于马家沟村来说不是个新鲜词。马殿阁跑遍了相关各部门,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马家沟村的经济发展路子,眼看着上任都快半年了,村里经济仍然没有什么起色,马殿阁愁得是团团转。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村里的马海顺正在利用荒山上的酸枣嫁接大枣,一个念头马上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俗话说,靠山吃山,何不号召村里人向马海顺学习酸枣嫁接大枣技术呢! 说干就干,他先召集村两委商讨,又到马海顺家征求意见,然后又外出考察。准备工作完成得十分顺利,却在推广时碰了钉子,村民们对于用酸枣嫁接大枣这项产业没有想象中那么热情,大多数都是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迟迟没有人响应。 为了给村民吃上定心丸,马殿阁先在自家的山地上搞起了大枣嫁接,他亲自跟着马海顺学习了一个礼拜,然后把自家地里的酸枣树全部整理、嫁接了大枣。不仅如此,他还从野山坡上刨来酸枣树苗栽到自家的好地里。大枣当年嫁接,当年见效,马殿阁当年就收获大枣500公斤,卖出了2000多元钱。尝到甜头的马殿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了村民们,在他的鼓励下,村民们全都上山开始嫁接大枣。 马殿阁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又带着枣农们去外地学习,引进新的大枣品种,开拓市场,研究销路,还着手研究冷藏保鲜技术……现在马家沟村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马奶枣生产基地,每年从这里销售出去的马奶枣有十余万吨,枣农们人均增收5000元。 多年来,马殿阁千方百计地钻研致富出路,他率先建起农家院,搞起农田认领基地,他多次跑劳动局申请外出务工机会……如今,马家沟村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富裕起来的马家沟村人又扬帆起航,开始在大农业、大旅游上做起了文章。 走在马家沟的的田间地头,两鬓斑白的马殿阁又思索着走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农业发展路子,培育壮大马奶枣产业,为全村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洪蕾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