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陆建成,是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寺桥村的“老村长”,在村委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五水共治”、环境整治、粮食生产…这位“老村长”通过创新,巧手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种田,建起粮食生产功能区 “双抢”对农民来说,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然而,作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寺桥村,这里的大多数农民却显得很“悠闲”,虽然仍有大片的农田要收割、播种,但农田里并没有见到很多农民在忙碌。“现在粮食收割、播种都靠机器,农民们再也不用起早摸黑抢时间了。”陆建成说道。 “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最基本作物,如何既减少劳力又提高产量。”是陆建成经常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陆建成在村里积极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投入290多万元,实施机耕路硬化4006米,渠道改造近千米,并建立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村民的农田进行代耕代管,使粮食增产达8.1%。2015年,该村被评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治水,堵源头根治“黑臭河” 寺桥村工业企业集聚,外来人口众多,“五水共治”是一项极为难啃的“硬骨头”。 由于受到沿岸工业园区废水的污染,多年来村里的夹滨流沟河水泛黑发臭,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黑臭河”。为此,沿岸居民怨声载道。 陆建成作为村长,亲自担任了夹滨流沟的“河长”,下定决心要让“黑臭河”变清水河。为了整治“黑臭河”,他一次次到河边摸排污染源。从源头上堵住了沿河工厂的污水渗漏。然后建造类似生活污水处理用的三隔栅,对该河道的水进行过滤沉淀后排放。同时水面上种植狐尾草净化水质,收到了净化、护堤、护虾、鱼饵等一举四得的效果。如今夹滨流沟河道已整治一新,水中生态绿藻浮动,岸上绿化环绕,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村风,“种文化”建设新农村 每到晚上,寺桥村的文化广场上就会响起悦耳的音乐,村里的妇女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 然而,几年前,寺桥村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在陆建成的记忆里,那时村民虽然口袋里有钱了,但是身上总缺乏一股精神气儿。 去年,村里投入20万元,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建起了文化广场,有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村民们有了锻炼、休闲的好去处。有了硬件设施,陆建成又专门请人教村民跳舞唱歌。这样一来,村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大大提高。 另外,重新布置村雕、新建党建长廊……“种文化”不再只是自娱自乐,而开始影响着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 王秋莉 通讯员 傅国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