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2008年的“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反馈”“三项制度”,是重庆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边缘化、空虚化,基层干群关系渐趋疏离等问题,开出的一张探索“药方”。截至目前,全市1万多个村(社区)全面推行“三项制度”,共接待走访群众超过5500万人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537.8万件,群众满意度超过98%。 在此,我们仅选取了几个基层落实“三项制度”的样本,通过这些小故事,反映重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的生动实践。 綦江中峰镇板桥村,村镇干部到村民家了解糯玉米的生产情况。(资料图片) 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摄 样本一 社区干部为陈大姐排忧解难 受益者说> 三项制度 让我们住上新房 57岁的党员谭冬春,是原江北餐旅业有限公司的下岗职工。妻子来自农村,没有工作。他下岗后,一家人只能靠600多元低保金维持生活。 去年初,谭冬春家所在的片区实施旧城改造,按照政策,居民只要缴纳一部分费用,就能享受还建房安置。谭冬春听说这个消息先喜后忧:喜的是终于能离开破旧老房,住进新居;忧的是这笔钱怎么凑。“我和老婆是再婚,各带了一个子女,女儿也结婚生了小孩,小房子住不下啊。”谭冬春算来算去,起码得缴3万元,才能住上80平方米的房子。 “3万!对我们家简直是天文数字。”谭冬春说,凭每月低保金,即使不吃不喝得攒几年。妻子见他一筹莫展,提醒他说:“上次社区干部来家访,说现在在搞‘三项制度’,有困难可以随时反映。” 怀着一线希望,谭冬春找到当时的社区党委书记胡星静,反映了自己的困境。社区党委仔细了解谭家情况,迅速上报街道党工委,建议将谭一家作为特困对象进行帮扶。 大石坝街道马上与拆迁公司及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争取支持。经过几方努力,谭冬春享受到特困帮扶政策,免去了3万元补偿款。去年国庆节前,一家人欢天喜地地搬进了位于山水丽都的新房。 新居离原来住的瓦厂嘴社区有3站路,但谭冬春至今没有拉下一次党组织生活。他告诉记者:三项制度’真正让我感受到基层组织的温暖,我这个普通党员也要为组织建设多出一份力。” 接待室成群众的靠山 2月17日早上9点,巴南区花溪街道红光社区党委书记黄泽芳走进群众接访室,摊开黄色封皮的《民情日志》,开始当天的“书记接访”工作。 处理了几起低保申请咨询后,59岁的红光新村居民陈方荣哭着走了进来。“屋头水管漏了……没法用水……男人还在医院住起,等我送饭,老的也没饭吃……”陈方荣老公重病,母亲年迈体弱。黄泽芳边安慰对方,边拨通社区党委副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熊刚的电话,叮嘱他赶紧找个水电师傅去看看。 黄泽芳刚做完记录,熊刚回电话了:“黄书记,陈家水管是室内部分锈蚀,不属于公共管道,材料加人工要几百块,而且要户主出钱哟。” 黄泽芳看看焦眉愁眼的陈方荣,转身对着话筒说:“我们‘两委’先垫到嘛,争取今天修好。”放下电话,黄泽芳继续安慰陈方荣:“大姐,你莫急,午饭我们先从外面端几份。最迟明天水管就能换好,不耽误你照顾病人。” 当天,熊刚带着师傅忙到晚上8点过,终于把水管换妥,居委会为此垫资200多元。陈方荣紧皱的眉头终于展开,握着黄、熊二人的手千恩万谢:“群众接待室硬是像我们的靠山一样,有困难就想到找你们干部。” 居民曾经怨气大 而2007年前,红光社区“两委”班子非但不是居民的靠山,反而常被居民骂“揩油”,彼此关系也曾降到冰点。 多年担任红光社区党委班子成员的黄泽芳了解其中纠葛:“红光社区是全区第一批集中征地的农转城地区,有8个合作社4200多号人。拆迁安置后,不少村民觉得补偿不够,吃了亏,加上少数人煽风点火,村民就认为‘两委’班子在其中得了好处,常常上访。” 那一阶段,社区“两委”无法正常工作。居委会班子成员几乎不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顶多给居民证明盖个章。社区环境差、居民怨气大,对各级来走访调查的干部也没有好脸色。 2007年村社“两委”换届中,鉴于红光社区情况特殊,花溪镇派驻一名副镇长兼任社区党委书记,黄泽芳任副书记,并组织开展“两委”班子换届选举。 经过各方反复协调和努力,黄泽芳、张高凤、熊刚、杨超等新一批“两委”班子成员终于艰难出炉,但得票率却不足60%。 “三项制度”化解坚冰 2008年初,红光社区新一届“两委”班子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老百姓重新认可和支持基层组织?如何重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恰在这一年,市委组织部全面启动“三项制度”,要求全市1万多个村社全面建立起“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答复”(简称“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答复”)制度。 红光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顿感豁然开朗与其让百姓满腹怨气来集访,不如主动走出去分忧解难。于是,借着当年办理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的机会,8名干部兵分几路走家入户,开始了落实“三项制度”的第一步。 “群众心里都是明亮的,知道谁在真心替他们办事。”居民郑胜志说,最开始那几个煽风点火的人也渐渐没了市场。 群众用行动表示支持 2008年至今,红光社区的“三项制度”不断深化完善,去年走访率超过100%,居民反映问题办结率达99%。社区“两委”专门为这些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建档,每逢节假日都定期慰问,周末也会随时走访。 如今,社区建起了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服务站,还有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和健身器材。去年还被授予全市建设和谐社区“示范社区”称号。 2010年底,本轮村社“两委”班子集中换届工作启动。这一次,黄泽芳、张高凤、熊刚等班子成员,不再被居民说风凉话,新成员曾云梅、刘朝容、彭碧蓉等人,也没有遭遇居民的吵闹和怀疑。 选举结果很快公示出来: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全部顺利当选,居委会班子成员得票率高于85%,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得票率高于95%。 样本二 老杜拿回了被冒领的补贴 2月19日这个周末,阳光普照。家住合川区东津沱社区埝塘湾385号的肖泽富,一早就打开自家修车铺的卷帘门,不到两个小时,已经有七八个骑车人光临修车铺,肖泽富乐呵呵地招呼着生意。“去年这个时候,想开门做生意都难。”肖泽富指着门前那条两车道宽、双侧都有平坦人行道的沥青路告诉记者:“为了整这条‘光辉路’,社区干部可出了大力。” 东津沱地处长江边,几年前,包括大型湿地公园、滨江休闲广场等工程纷纷在社区内动工,重型汽车开始频繁出入,拉物资、运垃圾,天天都有大卡车在支马路上呼啸而过。埝塘湾1组组长周家碧说,当时大家都冒火地把这条路称为“光辉(灰)路”“就是说路上光是灰。” 周家碧告诉记者,为这条路的问题,居民多次到社区反映,社区党委书记张年全为此煞费苦心。但改造翻修马路算下来要花上百万,社区哪来这笔钱?随着我市“三项制度”的逐步深化,合川区将之延伸到镇街、区级部门和区级领导,定期开展“村(居)民开放日”活动。 去年3月,分管副区长谢东被请到“光辉(灰)路”现场走访。没过几天,区市政园林局局长也赶来现场查看。谢东表示,一定会尽快解决问题。7月中旬,在热闹的电子鞭炮声中,整修工程全部完成。 周家碧告诉记者,如今每天傍晚,许多居民都爱沿着这条马路散步遛弯:“大家都说,‘三项制度’确实顶管用。现在‘光辉路’名副其实,也成了我们公认的民心路。” 68岁的杜位海是江津区石门镇金龙村4社村民。2月8日这天,他一早来到村委会,领取了2011年的退耕还林补偿款。钱不多,只有59元,杜位海却十分满意,握着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本财的手摇了又摇:“多亏组织给我们帮忙,不然这笔钱不晓得要被冒领好久哦。” 事情要追溯到2003年,这一年,区退耕还林办对照航测图确认退耕还林面积时,误将金龙村3社、4社58户村民的40多亩零星花椒地计入了3个承包花椒基地的业主地块,杜位海家的一亩多地也在其中。40多亩地补助就返还到了业主手里,村民茫然不知。 2010年2月底,杜位海才偶然从涪陵一个战友口中听说,国家早就实施了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杜位海带着部分村民找到业主,要求返还7年来的补偿款。业主们却一口咬定“都是国家测定的补助面积”,村民没有申报退耕还林,不应该拿补助。老杜越想越不是味,第二天就拉着4社社长李权现直奔村“群众接待室”,向接待的村党委书记刘正兰反映情况,要组织出面给个说法。石门镇党委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要求村“两委”出面协调业主和村民两方,妥善处理。 当年8月下旬,村“两委”和镇农业中心、司法所一起出面,再次组织双方座谈。在确凿证据和法律震慑下,3个业主最终承认了冒领事实,愿意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拿出3.3万元的补助款,交由村“两委”统一退还给村民。 样本三 合川光灰路到光辉路的变迁 各方评价> 实施“三项制度”把党的核心价值和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三项制度”融洽了干群关系,化解了社会矛盾,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