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健身资讯 栏目导航 +

2025年,聊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

2017-8-23 9:50:22

(原标题:2025年,聊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

聊城起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46号文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5〕19号),结合聊城市实际,就加快发展市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聊城市人民政府起草了《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17年3月21日至2017年3月27日,意见请发送至电子邮箱lctyjqtk@163.com。

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40%以上,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围绕“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挖掘“运河”文化和“温泉”文化,以品牌赛事为龙头、休闲体育为核心、项目发展为支撑、康复养生为特色,创建1个国家级休闲体育基地,申建1-3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或示范单位,每个县(市、区)培育开发2 3个地方特色休闲体育基地,基本形成以休闲体育产业为龙头的体育产业体系,使体育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产值总规模超过200 亿元,建成中国知名休闲体育目的地城市。

休闲体育产业。依托聊城地标湖河、旅游景点、温泉、森林公园、林场、湿地等资源,开发高端休闲体育产品、赛事运动休闲产品、农家乐大众运动休闲产品、养生度假休闲体育产品;大力发展休闲体育培训业、表演业、中介服务业,带动餐饮、旅游、交通、商业、演艺、保健等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促进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运动体验等为主要形式的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发展;以户外休闲业为切入点,构建“一带、一廊、一圈、多点”的体育休闲产业格局。“一带”,即古运河休闲体育带,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国际自行车赛道、国家级健身步道,培育举办中国运河名城自行车公开赛和国际健步走徒步马拉松嘉年华等国内外知名赛事;“一廊”,即徒骇河百里健身休闲长廊,举办露营、攀岩、徒步健走、定向运动、拓展、房车等各项比赛;“一圈”,即环中华水上古城、东昌湖、金龙湖的水上世界运动休闲娱乐竞技圈,开发滑水、龙舟、游泳、垂钓、赛艇、铁人三项等项目,打造全民健身水上运动中心、水上项目训练比赛基地;“多点”,即阿胶休闲健康养生目的地、冠县天沐温泉养生度假基地、阳谷金水湖户外徒步健走基地、茌平金牛湖水上项目休闲中心、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省级、市级森林公园和林场、湿地自驾游户外露营地和自行车等运动休闲基地。试点推进具有体育元素的农业休闲品牌基地建设,鼓励各地开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运动休闲体育基地、精品体育休闲旅游路线和休闲体育小镇。

体育竞赛表演业。根据我市体育场馆设施和服务能力,每年举办国际、全国自行车、徒步健走、马拉松、龙舟、搏击、球类、铁人三项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高水平体育赛事不少于3项,提升聊城“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的品牌影响力;培育和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加强足球、篮球、棋类、武术、搏击等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探索综合性赛事和单项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积极开发赛事冠名权、体育广告经营权、门票销售权和赛事转播权,推动体育衍生产品和赛事无形资产开发,带动体育周边产业和消费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承办体育赛事和体育项目表演;挖掘扶持查拳、金刚力功、肘捶等非遗体育项目发展,适时举办高水平赛事表演。

体育健身服务业。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和文明健康方式,扩大体育消费;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整合健身场馆资源,增强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延伸配套服务;积极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发展健身服务业,建设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俱乐部,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体育培训业。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完善体育培训市场准入制度和监控制度;支持体育中介组织发展,广泛开展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赛事推广等中介培训服务;支持高等院校、体育学校、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依法开展棋类、游泳、健美操、拉丁舞、跆拳道、瑜伽等各类体育培训活动。

体育彩票业。严格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加大体育彩票发行宣传力度,加强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建设,探索体育彩票销售新模式,拓展体育彩票销售市场;完善体育彩票市场管理,加强发行销售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彩票,努力提升体育彩票发展质量和效益。

体育用品业。大力发展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休闲体育用品、运动器材装备,可穿戴智能运动装备、健身器材、运动服装、水上运动产品等;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研发、销售、推广、运营等体育服务业领域延伸,进一步发挥产品、品牌和技术优势,提高体育企业的产业附加值;大力发展体育健身用品连锁经营、大卖场、电子商务等先进销售模式,提升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

跨界融合产业。丰富体育产业领域,推动体育与商业、文化、养老、休闲、旅游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会展、体育康复、运动医学、体育建筑、体育动漫、电子竞技和健康食品等业态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支持金融、地产、制造、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产品和服务,实现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作用。依法治体,推进体育产业工作机构、职责、程序法定化;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体育产业发展目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公开赛事举办目录,制定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办法,试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定体育赛事活动安保、医疗保障服务指导意见,完善服务和收费标准,推进安保和医疗服务社会化;营造良好体育产业发展氛围,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积极推进棋类、查拳、游泳等聊城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农民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推广“运动处方”;加快建设健康聊城,实行体育精准扶贫。

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鼓励成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和公司,培育壮大国有体育产业主体市场;围绕赛事开发、健身休闲、中介培训等业态,扶持、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体育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体育企业;吸引体育产业创客精英和各类体育企业入驻“孵化园”,形成体育产业的创客集群地;支持体育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健康生态企业集群建设;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发展,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组织、承办体育赛事;鼓励各级各类电视台、网络新媒体直接或联合购买体育赛事转播权,引导新媒体参与体育赛事传播。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编制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着力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县级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类型的场地设施,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及区域特点,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改善和规范新建居民住宅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健身场地设施,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顺应市民休闲度假需求,在聊城主城区及各县(市、区)城区所有公园、广场、绿地和旅游景区及空置场所等公共区域,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配备体育设施器材;鼓励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服务设施。

>

做好体育产业大数据工作。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和信息发布制度,每年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市体育产业项目信息库、体育产业单位信息库、体育产业人才资料库等;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评价制度;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完善场地预订、门票销售、信息查询、健身指导等服务内容;建立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平台、健身圈移动应用、微信等公共体育服务平台;推动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鼓励利用APP等方式扩大体育消费;试点建设聊城休闲体育创意产业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军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2025年,聊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