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安逸!一个月花1400元,就能畅享山清水秀!”7月18日,63岁的杨成友携老伴入住坐落于万盛黑山谷的钦好农家乐。 杨成友算了一笔账,在城里,一家人的月开支不会低于3500元。“住在农家乐,不仅生活成本降了,还享受天然空调,吃绿色食品,何乐而不为?” 农家乐老板胡大云说,在景区周边长住的大都是老年夫妇,“这些退休老人,有钱又有闲。”而据市农家乐产业协会估算,每年约有4至5万市民前往农家乐避暑。 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足以让各路“资本”垂涎。“目前我市农家乐已接近两万家。”市农家乐产业协会秘书长赵琴说,五星级的农家乐有7家,四星级的有26家。由于市场前景看好,市场主体众多,一场以差异化抢优势求生存的竞争已日渐激烈。 各个区县 提档升级抢市场 据记者调查,我市农家乐的经营形式大致有三:一,直接出租房屋,按月收取房租;二,按人头算费用,包吃包住;三,按天数算费用主要针对周末避暑的客源市场。 “如果是采取第一种经营模式,一室一厅,每套每月可收取房租800元;包吃包住,每人每月收取1400元—2000元。”杨成友说。 杨成友曾“卧底”调查过秀山、酉阳、武隆等地的市场价格,得出的结论是:大致差不多。在价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各大农家乐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上。 如今的区县农家乐已不是记者印象中的那副模样了睡大通铺,仅仅靠腊肉野菜来吸引客源。在仙女山一家农家乐记者看到,该店在每个房间都贴上独特的“标识”:如果房客姓张,便是“张府”;如果房客姓王,便是“王府”。此外,店里还可以为每个家庭配置一名专属“管家”,专事客人的吃喝拉撒,甚至菜品专供。 不远处的“清风苑”农家乐的老板则别出心裁的摆出近百件古董和奇石,“这是我在农村一件一件淘的”,老板夏建伟说,这迎合了一些老年人的口味。 为了加强配置,黔江的“川绿农家乐”则花费4万多元采购了一批名牌健身器材。老板刘向南说:“以前我们对农家乐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吃着农家饭、体验一种很‘农’的生活方式层面。事实上,‘农’表明的是一种良好的生态,其他的硬件应该向城市靠拢,甚至比城里更好。” 区县农家乐如此下血本赚得回来么? 去年,石柱县黄水镇农民马泽良向亲朋借了10万元,将自家的小楼改造成了16间标准客房,开办“老土人家”农家乐。今年夏季,他有10间客房被长租,就这一项,就为他带来固定收入4.5万元,加上平时的散客,“今年挣10万元没问题。” “老土人家”为客人提供标准“三餐”早餐是鸡蛋、面条、粥;中午和晚上两荤三素。粮食、菜、家禽主要是自家种养,成本较低。“利润基本能达到50%。”马泽良说。 据记者调查,目前我市区县的农家乐大多像马泽良家的一样,开始更多考虑顾客需求,在硬件上提档升级。马泽良说,每年夏季是农家乐市场的消费高峰,收入将占全年收入的1/3,“此时花点血本抢市场,值得。” 主城周边 高中档渐成主流 和区县相比,主城周边农家乐的交通更为便利,能吸引的客源更多。此外区县农家乐多为家庭作坊式,而主城周边的农家乐大多已完成产业升级,开始朝规模化方向发展。 近来,歌乐山“森林农家乐”的老板黄近有些郁闷。最近一个星期,他只接待了10个客人,“都是来吃特色菜的。”他发现,大多数客源都奔大型农家乐去了,到家庭式农家乐的客人越来越少。 在“森林农家乐”附近,有一个投资数百万的大型农家乐。农家乐是仿古四合院、内有小型儿童娱乐场,院外有攀岩墙,各种娱乐设施也比较齐全。 该农家乐老板刘文模透露,他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30多万元以上,客源也主要是单位客源。为了在差异化经营上做足功夫,他们辟出一块地,将网络上的“开心农场”照搬了下来。5平方米的地,每年以150元的价格租给游客种蔬菜。“这吸引了部分家庭客户,目前租出去了15块。”刘文模说。 此外,他还开办了养羊场。“冬季客人吃的烤全羊,全是生态喂养。”刘文模很是自豪。 同样为了争夺客源,巴南的“石岭山寨生态园”建设之初就定位于“高端”。整个生态园占地上千亩,拥有380余个床位,能容纳560人就餐,建有专业会议大楼。同时,山寨还设置附属农场,住在这里可以种菜、围猎。 “农家乐竞争激烈,不出新招怎么吸引客人?”巴南区桥口坝的馨逸度假村负责人谢彬告诉记者,他不仅新修了温泉游泳池,还开发了竹筏游、攀岩、篮球、拔河、捉野鸡等娱乐项目。 重师大旅游学院院长罗兹伯调查发现,近年来,主城周边以歌乐山、缙云山、南山为主的农家乐集中区,高、中档农家乐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逐渐占据了农家乐市场的主流。 “这些农家乐主要是外来投资,规模都比较大。”赵琴说,目前全市近两万家农家乐中,有近1/3是城市资本投资。这些城市资本主要集中在主城周边,少则投资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 城市资本的介入,让家庭式农家乐危机重重。 黄近无奈地说,“我们没法跟大型农家乐比,每个月赚几千块钱差不多了。”他也想过扩大经营规模,但一是没资金,二是申请土地太难。 区县政府 热衷消夏经济 在农家乐激烈的“卡位战”背后,是市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消夏生活方式的盛行。 “今夏我市农家乐市场会迎来‘爆炸式’增长。”市旅游局副局长秦定波说,今年我市启动了百万市民游乡村活动,这对于“农家乐”市场是一巨大利好。 在此大背景下,各区县也开始规划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消夏产业”。 今年初,綦江区郭扶镇高庙村出现了“农家乐一条街”。该村鑫欣农家乐老板田维良告诉记者,旅客全部来自主城和周边区县。 除了郭扶镇,綦江区境内的横山、古剑山、老瀛山等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区,都在发展“消夏经济”。这些地方海拔高,发展一二产业没有先天优势,农民增收相对困难。发展消夏经济,成为一条新路子。 当地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规范产业发展,政府对所有家庭式农家乐统一房屋风貌,量化他们的服务标准并随时监督检查。 合理的规划,促使消夏产业良性发展。目前,高庙村村里农家乐达到45家,日接待能力提升到1500人次。按每人每月消费1200元计算,全村夏季毛收入可达三四百万元。而据该区旅游局估算,今年,该区高山地区农家乐总收入可达两千多万元。 在石柱县黄水镇,去年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农家乐。目前已有近百家农家乐加入合作社,大部分都是移民。 “去年‘黄水人家’合作社共接待游客食宿8.6万人次,实现收入62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6.9万元,资产总规模超过4500万元。”黄水镇党委书记谭祥平说。 “黄水人家”不仅提升了黄水镇的旅游接待能力,还为离开土地的水库移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告别了“住楼房愁生计”的日子。 “聚焦盛夏消暑战”系列报道之三 |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