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全民健身日,海南也举行了相关活动,宣传推广全民健身运动。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随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重磅文件的相继出台,全民健身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担负起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的历史重任。然而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相对应的,却是现实层面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两头热、中间冷”的不合理现象——老年人广场舞、太极拳式的广场运动愈演愈烈,中小学体育运动越来越受重视,而年轻人却对此“毫不感冒”。
一些年轻人,尤其是一些宅男宅女们,一方面对“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眼”式的好身材充满艳羡,对社交平台统计的步数更是尤为上心、相互较量;然而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却对“葛优躺”等舒适体验“不离不弃”,成为坚守“空调、WiFi、西瓜”的“吃瓜群众”。类似于“平板运动”这样的青年运动,则来去匆匆好似一阵风。
年轻人不喜爱健身与其错误认知有直接关系。一些年轻人对体育健身重视不够,认为体育健身是老年人的事情;还有一些年轻人习惯于在青年时代透支身体,认为等到年老了、退休了再健身也不迟。年轻人真的身强体健吗?据国家体育总局2015年11月发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与4年前相比,20~39岁男性和女性成年人闭眼单脚站立、背力、握力、台阶指数等指标均有所降低,成年男性体质水平有所下降;且成年人超重比例已经升至32.7%,约占三分之一。实际上,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普遍存在焦虑感、熬夜时间长等因素,身体状况令人堪忧。再加上,对疾病预防认识不到位,一些年轻人普遍重医疗、轻运动,甚少选择用运动来释放身心压力,增强体质。
当然,全民健身在青年群体中遇冷,也与现实中青年人健身难有关。整个社会对全民运动的热情和关注点,都集中在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身上,对年轻人则有所忽视,一些社区健身器材也都是针对老少群体而设置的,作为“夹心层”的中青年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途径、场地、器材十分受限。受制于场地局限,往日的一些“平民运动”不断萎缩,甚至沦为了“贵族运动”。这就要求政府投入应不断向普惠全民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倾斜,不断向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设备倾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价开放,并逐步推进校园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时,推进制度改革也不失为一个可取的做法,如南京市推出在运动场馆刷医保卡健身消费,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目标: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7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显然,没有青年群体的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这一目标定然难以完成。相关政府部门只有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增强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不断适应、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不断提高群众身体素质,使全民健身真正成为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