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面临无人照料、情感难有寄托、生活孤独的困境 他们,盼望养老有依托、医疗有保障、精神有慰藉 他们,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空巢老人 文/记者 万勤 见习记者 王雪 通讯员 万信立 余志浩 2月19日,汉南区纱帽街的李爹爹病死于家中,他去世时,他的女儿不在身边。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目前,武汉市有老龄人口132.05万人,相当于每6个武汉市民中就有1个老年人,空巢老人近40万,占老龄人口的30%。 去年,武汉市老龄委选取130个社区(村)的近万名空巢老人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全市老人空巢率平均值约为24%,远城区农村老人空巢率接近40%,中心城区为10.23%。 空巢老人,正面临着无人照料、情感难有寄托、生活孤独的困境。 【空巢老人三大困境】 2月19日晨8时,汉南纱帽街独居的李姓爹爹被发现病亡家中。经法医诊断,老人系天气过冷致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致亡。民警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在乌金农场做建材生意的女儿女婿。 其实,李爹爹的女儿女婿都还比较孝顺,乌金农场距纱帽也仅30分钟的路程,女儿女婿在爹爹去世前一天还回来看过老人。因为开店守店,女儿不能留在爹爹身边照顾。 市老龄委的调查结果表明,身体不好、很不好、患有老年病的老人有四成,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老人仅有11.92%。其中,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空巢老人占19.06%。超过90%的空巢老人都选择在家养老,出现突发状况时如何得到有效救助成为他们面临的难题之一。 ●困境二:单身老人“空虚寂寞冷” 青山区67岁的空巢老人管如发,经婚介所介绍认识了同样空巢的秦仙珍。两人相处一个月后“闪婚”,而两个月后又想“闪离”。 管如发是退休职工,老伴去世早,子女都已成家并定居国外。为了排遣孤独和苦闷,他想找个老伴共度晚年。 他在婚介所遇到了49岁的秦仙珍,她离婚早,孩子已定居国外。认识一个月后,两人便“闪婚”了。婚后,两人就因为一些家务琐事经常争吵。 市老龄委的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空巢老人为单身,独自生活。未婚、离异或原配偶去世了的占27.71%;再婚、与原配偶一起生活的占73.5%。 部分老人在接受调查时表示,生活中无人陪伴感觉非常孤独,精神空虚,有时也会遇到生活照料上的困难。 ●困境三: 独居久了易抑郁 72岁的杨爹爹老伴去世早,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今年除夕,两个儿子带着家人都回到杨爹爹身边过年,杨爹爹格外开心。大年初五过后,儿子们各自返家,杨爹爹的家重回空巢。 团聚的欣喜和重回空巢的失落,杨爹爹胸闷难受,出现了“年后抑郁症”。研究表明,老年人中有85%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空巢”老人尤为严重,27%的老人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统计表明,近四成的空巢老人一个月、半年甚至很少和子女见面;超过三成的空巢老人每月很少和子女通电话;四成左右的老人每天或每隔两三天会和子女互通电话。子女常回家看看,是治疗“空巢”心病的最佳良方。 【空巢老人三大盼】 2月20日,青山区新沟桥街光明社区29街11门的91岁老人殷麦香在家中烤火时,炉子引燃皮带后引发身上着火,老人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正带着社区安保队员在附近巡逻的社区民警程波看到屋内冒起了烟雾,立即冲了进去,帮老人把身上的火扑灭。 “如果不是及时发现,老人就非常危险。”昨日,程波告诉记者,如果在老人家中安装应急呼叫器,老人的处境或许没那么危险。 应对:部分社区已尝试安装应急门铃 日前,武东街社区为辖区内的空巢老人安装了60多个应急门铃。应急门铃一端装在受助老人家门口,一端安装在老人睡觉的床头。当老人行动不便遇到困难时,只要按下呼叫器,门铃响起,楼上楼下的邻居就会听到铃声,在楼栋的结对志愿者也会及时上门关照。 ●二盼:提高救助标准 江汉区集宝里的王爹爹、李太婆夫妇都已年过八旬,独子常年在外。爹爹患病,婆婆瘫痪,两位老人虽有养老金,还是难以负担每月上千元的医药费、看护费,日常生活起居都是依靠社区志愿者照料。对于他们来说,提高养老金标准,多些生活补助对于目前的生活来说颇为重要。 应对:80岁以上老人可领高龄补贴 2月21日,市老龄办公布今年的十大惠老政策。其中,80岁以上老人今年可领取高龄补贴。我市每月将向80至89周岁、具有城镇户籍、生活困难的老人发放100元补贴,为90至99周岁老人发放200元;农村80岁以上生活困难老人每人每月可领50元生活补贴。 此外,我市将继续为符合条件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部分老人每年可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护理服务365小时,每天1小时;中心城区70周岁以上、独居、月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老人自愿购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时,每年可享受政府365小时的购时护理服务费补贴,补贴标准为每小时服务费的50%,即1小时9元。 ●三盼:多些锻炼休闲去处 家住长江委小区的郭婆婆告诉记者,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一天的安排就是早上外出活动筋骨,顺便去市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做家务,很少有更多的休闲方式。小区附近也少有运动场所和锻炼设施,郭婆婆的健身方式便是在人行道上大步疾走。她希望能多些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场所和器材,除了“撞树健身”外应该还有更多选择。 应对:公共体育场馆将向老年人免费开放 |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