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18日讯 (记者 宁叶涵)5月1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承办的主题为“创新 共赢 责任”的2012年(第30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盛大开幕。在体育用品发展论坛上,总局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就2011年体育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2012年体育行业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展望。 马继龙主要从行业的总体状况、三大类体育用品的现状以及体育用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针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2010-2011发展情况做一个梳理和总结。 (总局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在体育用品发展论坛上发表讲话 摄影/中国网 宁叶涵) 体育用品行业的总体状况 体育用品行业作为体育产业中比重最大、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的领域,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2006-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增加值逐年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17.63%,至2011年预计达到1760亿元,占体育产业比重80%以上。我国体育用品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为各类体育赛事提供了保障,也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随着我国体育用品专业化程度和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进入国际市场,占据了世界体育用品业65%以上的份额,使得中国体育用品业在世界体育用品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也成为了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消费市场。 总体看,体育用品行业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目前,国内市场主要的体育用品品牌经过较长时间的开拓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占据了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名品牌渐渐地占据上风,年度出货量逐年增多,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品牌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进一步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第二,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从产量来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北京、上海6省(市),其集中度超过了85%。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看,运动鞋主要集中在福建晋江、广东东莞、浙江慈溪、江苏昆山;运动服主要集中在福建石狮、广东中山、浙江海宁;运动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富阳、苍南,江苏江都、泰州,河北沧州;篮、排、足球用品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浙江奉化、富阳和福建长泰、永林等地。 第三,出口以运动器材为主,贸易顺差较大。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为165.91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52.4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6.40%;出口额为159.16亿美元,同比增长8.75%。从进出口产品类型结构看,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主要出口运动器材,进口其他相关体育产品。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运动器材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87%;其他相关体育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7.97%。 第四,知识产权状况得到改善。专利申请方面,2000-2010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以体育器材、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帽、运动包、高尔夫设备、台球设备、保龄球设备为检索词的专利申请量共计1099件,年均增加20.7件,年均增长率为22.94%。其中,以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为主,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极少,占比不到2%。 第五,2011年始发展速度放缓。“十一五”期间,国内体育用品品牌门店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0%,而销售业绩的增长速度约为20%。然而,从各大运动品牌企业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的业绩情况来看,受高库存、成本上升、净利润下降等的影响,行业增速逐步放缓。具体5大体育用品商财务数据大家可以看下这个表格。不难看出,在行业增速整体放缓背景下,品牌竞争加剧。 运动鞋、运动服、运动器材三大行业的现状 从发展增速来看,运动器材行业高于运动鞋、服行业。2010年,报告统计了8家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运动服销售收入161.46亿元,同比增长25.89%,实现运动鞋销售收入131.98亿元,同比增长14.90%。而运动器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0年则实现销售收入830.42亿元,同比增长28.54%。 其中,尽管目前在国内高端市场上,运动鞋、运动服还是以国外品牌为主的格局,但国内品牌已有进入参与竞逐且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而中低端市场则主要以国内品牌为主,并已经形成相当可观的市场规模。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国际品牌进军国内二三线甚至以下城市,与国内品牌争夺中低端市场的趋势。 与运动鞋、运动服上述市场状况相比,运动器材市场无论是高端还是中低端,以国内品牌为主,与国外品牌的竞争相对不是那么激烈。而且,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深入,在运动器材市场中球类产品、健身器材、户外用品和场馆设施表现出了很好的成长态势: 2009-2011年,我国球类产品市场销售收入逐年上升,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球类产品市场销售收入达到110.67亿元,同比增长20.14%。 2009-2011年,我国健身器材市场销售收入逐年上升,年均复合增长率15.36%。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健身器材市场销售收入为276.66亿元,同比增长11.48%。 2010年,我国户外用品市场年零售总额为71.3亿元,出货总额为32.1亿元。2000-2010年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为47.33%,出货总额年均增长率为43.29%,行业发展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8-2010年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以年均27.78%的增速。按照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来预估,至2012年我国各类体育场地数量将达到1209929片。如此庞大的体育场地规模自然推动场馆设施市场快速发展。 体育用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2008年以来,尽管存在金融危机带来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减缩,冲击实体经济的问题,但是由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带动了社会关注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还是全民健身的推广和普及,都为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体育用品行业需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化危为机,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体育用品业不仅具有体育市场体系初具雏形;体育用品制造业具备相当规模;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以及多年发展培养、锻炼的相当数量的管理、营销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优势。而且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宏观政策;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的不断举办;户外、街头等新兴运动方式兴起;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消费增长;行业信息渠道扩大等,又为中国体育用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还存在在全球分工中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下降;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生产效率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优势还未完全形成,行业侵权现象严重;过度竞争以及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问题,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低迷,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国际竞争压力加大以及行业品牌厂商发展遭遇瓶颈等等。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逐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影响行业的发展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迅速抬头。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对其重要行业进行补贴以及设置贸易障碍等措施,以保护自身的产业免于国外同行的竞争。体育用品行业也不例外,如印度尼西亚、巴西、南非等都纷纷出台了关于鞋服的贸易保护政策。 2、行业竞争加剧,面临二次洗牌 目前,体育用品行业一线品牌在在向二、三线城市拓展,而二、三线品牌也积极进入一线城市,各类品牌市场的交叉势必促使行业竞争加剧。与此同时,库存、成本等问题的显现也会加快行业内企业的优胜劣汰。 3、新兴市场争夺升级 在行业发展增速放缓后,体育用品企业为寻求突破,将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新兴市场的争夺越发激烈。以户外用品市场为例,在市场前景得到业内肯定的情况下,很多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纷纷推出针对该细分市场的产品,进行业务布局。 4、体育用品企业发力电子商务 目前,诸多国内一线的运动鞋、服品牌纷纷高调宣布,加大电子商务的开拓力度,并分别提出自己的发展计划。体育用品业发力电子商务,既是迎合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在线购物渐成规模的战略布局,也是降低销售成本、消化渠道库存的一种战术考量。 5、体育用品实现智能化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