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新立街道文教卫生科科长于秀敏,早在2005年就已经是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10年参加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同年,被评为天津市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2002年,她接管全街体育工作以来,潜心研究该街体育事业发展对策。深入基层、认真调研,考察全街各村的现实状况。针对街道体育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匮乏、群众体育意识薄弱、健身活动不规范等问题,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工作细则,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体育工作。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积极探索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繁荣农村体育,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她牢牢抓住健全组织、建好场地、举办经常性活动三个环节,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使街道体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完善组织建设 培养骨干队伍 多年来,她在贯彻《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工作中,探索新模式、创造新思路,将贯彻宣传《体育法》和《条例》融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切实推进了全民健身工作蓬勃开展。在她接管体育工作之初,全街不足50%的村有健身队伍,且都是群众自发,管理松散,健身盲目,更谈不上科学健身,寥寥的几位骨干,不讲动作不规范,编排不合理,东拼西凑几个动作就组织人们练起来。针对这种情况,她从抓健身队伍做起,通过走访各村居,争取村居领导支持,把已有体育活动队伍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把热心人培养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没有建立健身队伍的村居,以机制约束,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指标,分情况不同处理,对条件较好的村,争取村委会给予一定支持,成立起健身队;对条件较差的村,也争取村委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同样要成立起健身队伍。在机制、制度的推动下,村居利用各种资源解决组织建设,有的发动民营企业为健身队捐赠,有的号召健身爱好者集资购置健身器材。目前,全街30个村居建有50多支健身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122人。形成了以街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村文体中心为依托,健身队伍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工作网络。全民健身意识显著提高,参加体育锻炼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形成了以青少年为重点、中老年人为热点的全民健身格局。 建立长效机制 落实设施建设 为加强健身设施管理,确保体育器材日常使用,她牵头组织制订了《新立街“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并对各村居进行宣讲与解读,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与管理作用。同时,起草、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和规范章程,对体育项目的开展起到了促进及监督的长效机制。在2006年,她抓住区政府投资兴建“全民健身工程”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为老百姓办实事,实现了新立街道“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在推广全民健身工程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有些村领导不支持,认为这是浪费资源,浪费资金,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她深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就不知道再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她白天、晚上不辞辛苦地找村领导谈心,反复强调健身路径的好处,强调百姓健身生活的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方设法地说服他们,改变其固有的观念,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全民健身工程”全覆盖,为全街群众创造了一个良好、舒适的健身环境。 抓实开展活动 树立榜样作用 通过走访、调研,并结合新立街的特点,针对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并形成传统。如“正月文体活动月”的健身大拜年活动,花会踩街队伍增加到20余支;连续两年的“全民健身日”200多人在街道主会场参与广播体操展演活动,起到了激励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除了节日大型体育赛事、展演之外,以及参加市、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引擎,串联平日活动,使全街体育活动长年处于兴奋状态,在大小赛事的比拼与竞技中,新立街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曾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连续多年获天津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对全街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强化服务理念 提高体育意识 为使新立街道群众体育持续发展,她致力于引进科学、时尚的健身项目,组织开展培训亲自担任教学工作。结合各健身队伍人员结构,开展适合的健身项目,提高每个人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切实做到科学健身。几年来,她积极推广普及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第1~3套《健身秧歌》、《健身气功》和市体育局推广的第1~2套《市民广播体操》。举办了5期培训班,传授健身方法及健身常识等,培训健身骨干200多人次。培训后利用早、晚业余时间深入各健身网点继续跟踪指导,有时一个晚上要跑两个健身点很晚才回家,每年累计下基层指导健身和开展活动达200余次。在长期重点指导的东大桥村、务本二村、新立村、小东庄等10余支健身队伍中,由于健身人群全部来自最基层的农民,且没有基础,流动性大,普遍存在着动作不规范的突出问题,达不到锻炼身体目的,表演起来缺乏美感。要想让广大健身爱好者把动作做得规范,就要不厌其烦地多次重复每个动作以及强调动作的运行路线。她在指导过程中每个动作做完讲解示范后,再将每个动作分解、细化,手把手地为每个人纠正加深印象,最终达到熟练、美感的要求,直到所有人都能准确地将动作串联下来,完成整套动作为止。从而达到锻炼目的,提高健身质量,增强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并将此经验推广到全街范围内的健身指导中收效显著。 创新活动方式 推动全民健身 创新是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她积极探索群众体育发展理念,每逢大型活动对于自编项目,从音乐曲目确定到动作编排串连,她都和骨干们一起研究,以突出新立街的特点,展现新立街的风貌为宗旨;在传统及规定项目中,在不影响锻炼效果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新的队形变换,提高节目表现力和观赏性。如2006年参加天津市第6届农民运动会的健身秧歌比赛,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她边学边教,冒着炎炎烈日与队员们一起刻苦训练。由于大家都是农民,底子薄、基础差,有时一个动作要强调几十遍,今天练习得很好,可是明天再练习时又出错了,就这样天天强调,重复练习,不厌其烦。还根据两套秧歌节奏特点,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表演队形进行重新编排。经过队员们的刻苦努力,获得比赛二等奖。成绩的取得促进了健身的火热,吸引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近年来随着健身队伍不断壮大,更多的年青人也参加到健身队伍当中。 单一的健身形势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她积极努力地学习健身理论与新的健身项目,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健身需求。她根据健身者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及爱好特点组建成不同的健身分队,为每个健身分队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健身项目,做到因人而异、科学健身。对年龄偏大、性格较稳重的老年人,就组织进行养生操、健身操、太极拳、健身气功、木兰拳等项目;年轻一些的则选择健身秧歌、广场舞、健美操、毽球等项目,使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健身。 |
声明:因本网站上的健身器材,跑步机,篮球架,体育用品,塑胶地板,动感单车,舞蹈把杆可能因为显示器显示效果不同,如果和实物颜色不符,依实物为主,请大家谅解!具体详情请咨询:029-85420958 |